難忘的鳳嶺之旅
□杜敏
我常;貞浧饚啄昵暗囊淮温眯。我們一行十幾人從鳳州古城登鳳嶺向三岔鎮(zhèn)的心紅峽目的地進發(fā),只用一天徒步穿行了鳳縣境內(nèi)的連云棧道。
走前翻閱了縣志,了解了一些棧道的有關(guān)知識。我縣境內(nèi)有大散關(guān)南坡的故道遺址、鳳州南的連云棧道、南星鎮(zhèn)連云寺的古陳倉棧道等多處,而最有名的就是連云棧道。棧道在山林中蜿蜒,山中云霧繚繞,行人方佛置身云端,故名連云棧道。它開辟于北魏時期,唐朝被戰(zhàn)爭所毀,元朝時重新成為官驛道,成為元、明、清三朝通往西南的重要通道。到1936年寶漢公路通車后,這條棧道便成了歷史的記載,被世人遺忘于荒野之中。
拂去70多年的歲月滄桑,當(dāng)我們要走近它時,心情急切而激動,古棧道還能找著嗎?這條路是否能走通?……伴著諸多疑問上山了。
山路兩邊零散著幾戶農(nóng)家,門前桃花正艷,路邊迎春怒放,一派田園風(fēng)光,讓人不由想起陶淵明的“方宅十余畝,草屋八九間”的詩句來。漸漸不聞了狗叫聲,路越走越陡,林越來越密。在向?qū)У膸ьI(lǐng)下,靠著隱約的路基和路邊的石刻、石碑,走過一段密林和雜草掩埋的路段,清晰的古道遺跡又出現(xiàn)了,這段20多米由一條一條的青石鋪成的棧道,路面十分平整,完整再現(xiàn)了當(dāng)年的原貌。走過青石路,道路一會陡峭,一會舒緩,在密林中我們前行10多里,眼前突然開闊,碧綠的草坪上盛開著各色不知名的野花,好像一個天然花園,這就到了當(dāng)年最繁華的煙囪溝了。據(jù)說過去的官差、商販、行旅,到此都要休憩或住宿,所以這里路兩邊舊房的房基排列得整齊而擁擠,時而還會發(fā)現(xiàn)一扇倒在山溪旁的磨盤,一個石頭箍起的泉眼,一截栓馬的木樁,處處展示著昔日的熱鬧。喧鬧在歲月流逝中漸漸沉寂,當(dāng)年馱隊粗重的喘息聲、叮叮鐺鐺的馬鈴聲和此起彼伏的吆喝聲,都已在偏僻的山野中歸于寧靜,多少過往行人步履匆匆從這里走進了塵封的歷史。古棧道上的煙囪溝,靜靜地做著一個永遠不再醒的夢。
在煙囪溝,我們吃飯休整。山風(fēng)吹得樹木嘩嘩作響,身上的汗很快吹干了,大家便繼續(xù)前行。山行10多里,抬頭望去,前面兩座巨石好像把門的將軍,只留出窄窄的一條通道,真是一處絕佳的險關(guān),這就是著名的南天門。過去,這里有駐軍把守,過往需要證件,這也是此段路最高處,留有一處 “聲聞帝座” 的摩崖石刻,還立著幾塊同治年間的石碑,碑文清晰可辨。
穿過南天門,眼前視野開闊起來。下午5點多,我們到達了三岔鎮(zhèn)的心紅鋪,欣賞了幾處摩崖石刻。古人的情懷和書法在山石上定格成永恒,讓后人在欣賞之余生出幾許感慨。
雖然已經(jīng)過去了幾年,但神秘的訪古探幽,揭開面紗后的滿足喜悅,讓我至今無法忘記。如果有機會,大家也應(yīng)該去走走,走進那段活生生的歷史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