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讀小學五年級時(1942年),歷史老師講三國史,向我們講到關(guān)于連云棧道上的諸葛思計臺故事,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。他說:三國時,鳳縣是蜀、魏兩個政權(quán)相爭的地方,這里多次發(fā)生鏖戰(zhàn)。當時魏軍兵力較強,諸葛亮飽受敵強我弱之苦,但他足智多謀,往往出其不意的給魏軍以沉重打擊,故能有效保衛(wèi)蜀國的安全。一次,魏將司馬懿帶領(lǐng)大軍向蜀軍進攻,占領(lǐng)了鳳州城。諸葛亮率軍退至鳳嶺一線防守。兩軍呈對峙局面。這時諸葛亮一籌莫展,非常煩悶。一天風和日麗,他走出鳳嶺軍帳,沿連云棧道來到北坡陣地視察軍情,走至半山腰,發(fā)現(xiàn)棧道左側(cè)有一巨大的石頭,上面呈平板狀,石上雖寸土無有,但卻有數(shù)株蒼松從石縫間長出,郁郁蔥蔥,給人以堅強的感覺。他遂命童子拿來古琴,坐在這塊石頭的松樹下,撫琴散心,一邊苦思克敵制勝的計策。他抬頭面壁,但見群山巍巍,白云悠悠,酒奠梁上有數(shù)只蒼鷹在翱翔。開初,它們圍作一團,繞梁盤旋,不久,突然一只蒼鷹離群向南,直插云天。其他蒼鷹也緊跟而去,沒于白云深處。這時,他眼前豁然一亮,心中頓生一計,決定以“一鷹引群鷹”的戰(zhàn)術(shù),引誘司馬懿從鳳嶺下方的煙囪溝通過,然后一舉殲滅之。第二天,他以少數(shù)兵力作出大張旗鼓向南退卻的架勢,然后在鳳嶺北坡最險要的煙囪溝埋伏大軍,等待魏軍通過。司馬懿果真認為蜀軍在撤退,便率領(lǐng)大軍尾隨追擊,企圖殲蜀軍于逃亡路上。不料行至煙囪溝,蜀軍伏兵一舉沖下,截斷其后路,并用分割圍殲的戰(zhàn)法,使魏軍損兵折將大半。司馬懿率少數(shù)殘兵,僥幸突圍逃出,只得灰溜溜的退回陳倉(寶雞)去了。為了紀念蜀軍這次大勝利,人們把這塊石臺稱之為“諸葛思計臺”。 老師講的故事,使我產(chǎn)生許多遐想,也使我對那個山間石臺產(chǎn)生了神秘的感覺。于是,在一個星期日,我約了幾位同學一同去探訪那神奇的古跡。光陰荏苒,從那次去了諸葛思計臺,至今已經(jīng)六十多年了。我已經(jīng)由一個小學生,變成一個耄耋老翁。雖然一生走過許多地方,經(jīng)歷了許多事情,但我對那個兀立在連云棧道旁的諸葛思計臺,卻經(jīng);昕M夢繞的思念著它。 今年夏天,天氣晴和加之退休后有了閑暇,我又約了幾位老朋友,再去拜訪那個神奇的石臺,我們拄著竹杖,走出鳳州城西門(可惜沒有城門了),過了棲鳳橋,穿過兩山夾路的吳曦堡巷道,來到馬蓮灘村旁。我發(fā)現(xiàn)這段路一改過去的彎曲窄狹,而成山間公路了,但過了馬蓮灘村,道路卻依然是古舊的樣子。山上樹林茂密,路邊荒草凄凄,連云棧道的痕跡幾乎看不出來了。我們把眼神直端端盯著路邊的石頭。但見嶙峋的眾石中有的被灌木、狼牙刺遮掩著,有的遍身爬滿藤蘿,有的被山水沖得左歪右斜,昔日我所登臨的石面平平的、上面長著數(shù)株蒼松的巨石卻怎么也找不到了。我們反復(fù)走了幾遍,毫無收獲。納悶間,忽然一群黃牛從樹林中躥出來。一個頭戴遮陽帽,眉清目秀的小青年,揚鞭吆喝著趕牛。我問他是哪個村的,他答是馬蓮村灘村的。我問:“諸葛思計臺在什么地方?”他遲疑了一會,喃喃說道:“諸葛思計臺?什么諸葛思計臺?沒聽說過!”說畢,他哼著流行歌曲,趕牛下山去了。 這時我才意識到畢竟時過境遷了!時間可以說是一把雙刃劍,一面它會給你帶來豐富的新的知識,一面也可以割斷歷史的鏈條,使你失去很多寶貴的過去。看來,對于諸葛思計臺,我只有以心祭的方式經(jīng)常懷念它了!③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