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 跡
孫惜玲
紫柏山頭探天坑,靈關峽里撲流螢。 大散關前尋吳玠,陸游鐵馬又秋風。 峭壁豆積蕭齋寺,棲鳳橋頭說玄宗。 酒奠梁上嘆人心,三岔驛外看桃紅。 五味買自白石鋪,銀母寺內悼英雄。 自古一條陳倉道,無數風流接前蹤。 (作者系原中共鳳縣縣委書記,現任寶雞市人大副主任)
且將詩題作詩眼
——讀孫惜玲《足跡》
□常樸子
作為一個儒雅文人,他的苦難源于他的心靈重負著他的民族和國家,乃至整個人類。作為一個地方官員,他的苦難源于他的心靈重負著一方水土,和這方水土上的萬計域民。
孫先生是文人,也是官員。雙重的生活體驗和雙重的思想形式,構成了她詩歌雄渾厚重的風格。
“紫柏山頭探天坑,靈關峽里撲流螢!
淡淡的一筆開了頭,仿佛是在敘說往事。前句景觀位于南,后句景觀位于北。居南是張良隱居的紫柏神峰,居北是杜鵬程夜渡的靈關峽谷。二處景觀因二人出名。沒有典故,勝有典故。在不用典中用典,著實高明。這恐怕就是所謂的渾樸天成。
“大散關前尋吳玠,陸游鐵馬又秋風!
如今大散關上,已無關闕兵屯,但卻依然能聽見刀戈擊碰的金聲,勒馬回頭的雄姿。吳玠這位抗金的宋將,縱使千百倍的勇猛,也擋不住更朝換代的步伐。大散關的荒涼,如今已化作國泰民安的見證。自然,陸游的“樓船夜雪瓜洲渡,鐵馬秋風大散關”這千古名句,在火車的長笛聲中,顯已頓失往昔的燦爛。
“峭壁豆積蕭齋寺,棲鳳橋頭說玄宗!
看豆積山絕壁上的蕭齋寺,近了不佳,遠了亦不佳,棲鳳橋正處看寺的好地方。在那里,說起唐明皇西逃過鳳的往事,眼前便會再現出那悲涼的一幕。唐美人絕梁的白綾,仿佛繞著皇攆,飄在了車前馬后。失國失妻之悲,已化作故道烈風,撕膚又入骨。那汩汩的流水,如同天子腮上的淚。
“酒奠梁上嘆人心,三岔驛外看桃紅!
酒奠梁上有一眼山泉,不知何時受仙人點化,化作了可喉美酒。酒家以水賣錢,還嫌少了酒糟?蓢@人心的不足!人生當世,應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勞,創(chuàng)造自己的天堂,這才是真正的人性風光。三岔驛外向西,約半里地有一小山,人曰桃花嶺。年年三月桃紅染春風。這世外桃園,卻因了一個人和一個村子,多了幾分秀麗諧暢。每每這時,村支書王永杰的形象,就會映入眼簾。這個棧道上長大的樸實漢子,做的善事像漫山的桃花,數也數不清。
“五味買自白石鋪,銀母寺內悼英雄!
五味子是鳳縣山里的一種野果。每到五味成熟的時節(jié),在鳳縣白石鋪的馬路邊,總有不少村姑提籃待賣。下車稱上數斤五味,讓親朋嘗個新鮮,是件很愜意的事。其實,這甜中帶酸,酸中透麻,麻中和辣,辣中浸苦,苦中含香的五味子,何嘗不是人生滋味?!人生的多彩,源于生活的豐富。平靜的生活中,除了那常常更換的服裝,誰也顯不出多余的姿彩。人只有在需要犧牲的環(huán)境下,才會顯現出他的本質和境界。在銀母寺的那場山火中,鄉(xiāng)黨委書記田建國挺身而出,成為撲火救人的英雄。詩人悼念英雄,是因為她景仰腳下這英雄輩出的土地。
“自古一條陳倉道,無數風流接前蹤!
“明修棧道,暗渡陳倉”這出千古傳奇,把劉邦、項羽、張良、韓信、劉備、孔明們的名字,鑿進了棧道的遺孔。君不見,在這條古道上,繼往開來的仁人志士、英雄豪杰,正在續(xù)寫著新的傳奇,新的輝煌。
通讀全詩,除了一種平實厚重之感外,我覓不見令人拍案叫絕之句,甚至也找不到詩眼?僧斘野涯抗饴湓诹祟}目上,“足跡”二字,便產生了奇異光芒。這時,我看到了一個身影,扶著一根木棍,站在“萬山爭雄立,千騎送客行”的鳳嶺山端,仰望著天,天色格外蔚藍。她沒有看太陽,但太陽卻在看她……是足跡化作了風景,還是風景化作了足跡,誰也說不清……
2008年3月8日于江畔守中閣
(摘自2008年3月12日《鳳縣周刊》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