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聞野菜香
幾場春雨灑過,山綠水碧之間,那些苜蓿呀,芥菜呀,香椿呀,竹筍呀,蕨菜呀、石夾菜呀……就在春雨的潤滋中,迫不及待地生長了,發(fā)芽了,閃著誘人的綠色。鳳縣的田地間,山梁上,到處都有采野菜的身影。歡笑中,快樂被春風(fēng)包圍,心情被春景陶醉。采來的野菜陸續(xù)被端上餐桌,苜蓿面、芥菜餃子、香椿炒雞蛋、竹筍炒肉片、涼拌石莢菜等,每一種都會讓人食欲大增,這些不起眼的野菜此時成了香餑餑,遠(yuǎn)比大飯店的大魚大肉解饞。
其實,喜食野菜的何止當(dāng)代人?漢樂府“舂米持作飯,采葵持作羹”,那“葵”其實就是馬齒莧;東坡居士若不愛吃野菜,怎能寫出“蓼茸蒿筍試春盤,人間有味是清歡”這般膾炙人口的詩篇?“城中桃李愁風(fēng)雨,春在溪頭薺菜花!毙翖壖矊σ安艘彩乔橛歇氱;“過春風(fēng)十里,盡薺麥青青”,這是姜夔筆下的薺菜;“馬蘭不擇地,叢生遍原麓”、“不美珍饈宴,忘情摘嫩椿”,一首首優(yōu)美的詞句,寫不完對野菜的一往情深。在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中,經(jīng)歷了無數(shù)次的戰(zhàn)亂和災(zāi)荒,是野菜拯救了這個古老的民族,野菜伴隨著中華民族走過了千萬年的歷史長河,它見證了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興衰成。倪@個意義上說,我們民族的歷史就是一部野菜寫成的歷史。牐
如今,吃野菜成了一種時尚。在柏油路和鋼筋水泥的包圍中綠茵茵的野菜成了最受歡迎的稀罕物,縣城里的人跑老遠(yuǎn)的路也要到鄉(xiāng)下采野菜,鄉(xiāng)下的人們也及時采來各種野菜送到城里,城市和鄉(xiāng)村就這樣讓野菜搭起了一座友誼的橋梁。過去的人們吃野菜是為了渡過荒年和生存,而現(xiàn)代人吃野菜則是吃膩了大魚大肉之后苦苦尋覓的一種飲食補償,在嘗鮮的過程中,還可以找回舊時的感覺。野菜那淡淡的苦澀與清香,或許會有諸多的感受,但肯定無法重溫那些苦難的歲月了,與其是品嘗野菜的滋味,不如說是為了品嘗某種舊式的生活。
野菜,是鄉(xiāng)土中國的象征,它象征的是離我們越來越遠(yuǎn)的田園時代。它就在沒有喧囂煩躁的土坡、田野和水溪邊默默地生長著,它們既不爭奇斗艷,也不垂葉自憐;既無人澆水也無人施肥,但它們卻有著廣闊的生長空間和旺盛的生命力,往往是這會兒挖了、掰了,過不了多長時間又會長出好多,只要泥土里留下一點根,它們很快就長成鮮菜一株,星星點點的野菜將稚嫩的身姿搖曳在春光里,一棵薺菜一份驚喜,一棵苦菜一份驚嘆!今年春天挖了,明年春天還長,以“野火燒不盡,春風(fēng)吹又生”的韌勁生生不息、默默地做報春的使者,為田野傳遞著春的氣息;它們既不會發(fā)出“花落誰家”的苦惱,也不會涌現(xiàn)“年年知為誰生”的怨恨,怡然自樂,恬淡從容,笑看云卷云舒。
野菜,是蒼天贈予人類的一份美食珍寶。那滋味悠長的野菜,可稱初春第一鮮。與其說是人們對野菜的采挖,不如說是人們對春的索取和狩獵,更是對大自然恩賜于人類的一份擁納和感恩。
踏青挖野菜,是一種難得的放松。踏在陽氣升騰、松軟的土地上,擁抱著陽光,呼吸著清新的空氣,能看見春天怎樣從松軟的泥土里拱出嫩芽,能感受春風(fēng)在春日融融里送來一縷微涼,手握著濕的土壤,那份喜悅,那份感動,那份情緣,那份失落之后的找回,是從心底里的感激啊。
伴著蝴蝶翻飛的倩影,聞著濃郁的花香,從心底里我又聞到了野菜泥土的芬芳......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