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品供應看鳳縣
□ 張嘉寅
“文革”還沒有開始,我就參加了工作,被分配到了一個門上寫著“發(fā)展經濟,保障供給”八個大字的商業(yè)單位,后來又被調到其他部門工作。幾十年來,我目睹了一個小縣城改革開放前后商品供應的巨大變化。
那時,憑票證供應成了一種“特色”。“文革”開始后,商品供應就一年比一年緊缺,凡是人們的生活必需品大都實行了憑票、憑證供應,而且供應標準十分低。當時在糧、油、棉、布憑證供應的先導下,又增加了只有“商品糧”人口才能享受的肉、蛋、肥皂、洗衣粉、糖、煙、酒、豆腐、粉條、烤火煤等票證,甚至連煤油、火柴也納入了憑票供應的范圍。居民家中的票證多得連自己都搞不清了。
排隊買商品人們已經司空見慣,街道上經?梢砸姷脚诺貌灰婎^尾的長隊,有一次,我在一個以往沒有排過隊的地方,發(fā)現一個拐了幾道彎的長隊。于是,我連看都顧不得看也排在隊伍的后邊,心想肯定是賣緊張商品。結果排到跟前,原來是賣每人一次只能買兩包的粗糙衛(wèi)生紙。我一個小伙子,見此情景,只好掃興地悄悄離開。提起排隊,縣城還發(fā)生過一次慘景,七十年代中期的一個春節(jié)前,食品公司的大肉供應處前,每天都有大批拿著票而買不著肉的群眾。年節(jié)臨近,公司只好加班安排了一次晚間供應,一位居民為了排個早隊,晚飯后便往食品門市部趕,結果走到一座樓房下,被大風從樓頂刮下來的宣傳牌砸在頭上,失去了生命,成為當時最悲慘的事情。
批條子,走后門成了一部分人的特權。八十年代前,由于商品的極度匱乏,大到自行車、縫紉機、手表,小到米面肉、煙酒糖,副食品都是批條子的范疇。凡是掌握著緊俏商品的負責人可謂權利不小,他們走到街上比縣長還神氣。消費者也形成了等級,當時流行著“一等人送上門,二等人走后門,三等人沒有門!蔽以怀檎{到商業(yè)局企業(yè)整頓工作組,進駐一個商店,有一天副食組柜臺前來了一位比女營業(yè)員年齡還大的農村婦女,訴說自己的孩子小,沒奶吃,給娃喂的是面糊糊,想讓營業(yè)員開恩買點白糖,當時營業(yè)員倒也是堅持原則,說糖是憑票供應的,你沒票不能賣,農村婦女無奈地離開了,但還在不遠處徘徊。過了一會,一個小孩走近營業(yè)員,叫了一聲姨,營業(yè)員笑著趕緊給小孩秤了一包糖,那位婦女將這一幕看在眼里,也湊前來把營業(yè)員叫了一聲姨,要買白糖,場面非常尷尬。還有一個真實的笑話,那個年代大肉供應十分緊張,更不要說豬頭豬下水了。一個春節(jié)前,供應單位為了解決有關部門領導的后顧之憂,提前就留了些豬頭,并用紙條寫上各領導的姓名,貼在豬頭上,而工作人員都習慣地說已經秤了某某領導的頭。
回首過去,酸楚、尷尬、掃興、啼笑都有,改革開放三十年后的今天,還是這個小縣城,但房子多了、樓高了、路平了、街靚了、天藍了、水綠了,超市、商場、攤位鱗次櫛比,各類商品琳瑯滿目,應有盡有。商家的促銷活動此起彼伏,促銷手段五花八門,小商小販們的叫賣聲不絕于耳。市場一片繁榮,人們再也無需排長隊、找關系、批條子了。
三十年來商品供應日益豐富,見證著城鄉(xiāng)差別在無聲的縮小,人格在無聲地邁向平等,改革開放的魅力不由人不嘆服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