鳳縣的橋
□楊樹濟
俊秀美麗的鳳縣因一江清流穿縣而過憑添了幾多靈氣。然而,過去因財力、物力、技術(shù)等原因,全縣少有跨水之橋。無橋給人帶來許多煩惱,無橋給人帶來許多煩惱,無橋出現(xiàn)過許多悲痛凄慘不堪回首的往事。
1954年,因成分不好,大哥戴上了分子帽子,按期要給農(nóng)會主任交匯報材料。當時雨注不停,匯報期到了。大哥忙于全家人的生計,把我背過洪水暴漲的嘉陵江對岸,便返回去了。
我沿河岸泥濘小路,溯河逆行了十里,到了苦陀莊農(nóng)會主任家,代大哥交了匯報書。
回到渡河處,河水暴漲得已不能涉渡了。大哥在河的彼岸,向我吶喊,揮手示意。聽不清他呼喊的是什么,只是明白了他的意思。我便冒著大雨,一步一跌倒,向堡子山上爬去。
雨下了四十多日,心急如焚,多么希望有座跨水大橋,把我渡到河的彼岸。
1958年夏季,我的兩個堂兄嫂,帶著孩子從堡子山下到河壩,挽起褲子渡河涉水,陡然上游洪水涌來,五人全被洪水卷去。長嫂被沖到了鏵廠水邊,幾天后在靈官峽沙灘才找到了二嫂尸體。幾個孩子沒蹤沒影。
我沉痛哀思,曾給我不厭其煩做了四十多天飯,使我安全回歸的兩位嫂嫂就這樣去了,永遠回不到她們的土窯了,凡是聽到這一不幸消息的人,無不潸然淚下。
橋,對于人的生命、生產(chǎn)、生活太重要了。
“七十二道腳不干”,這是鳳縣人在出行中,頻頻挽起褲子涉水渡河的一句口頭語。如果遇到降雨水漲,也只能死蜂守巢,就談不上出門行路了。交通不便,給人造成了貧困潦倒,難以生存的境遇。
在過去,鳳縣只有一座橋,這是跨越嘉陵江貫通縣城南北的唯一一座橋。1949年,國民黨逃離雙石鋪時,將橋炸毀。解放后,得到修復(fù)。1981年洪水將橋摧毀,但很快修復(fù)。這座橋,雖然安全渡過了千千萬萬行人和車輛,但是,縣境內(nèi)綿延幾十公里的嘉陵江畔還有許許多多的群眾依然要趟河而過,期待著享受橋的便捷。
雙唐公路筑成,鏵廠和老街被橋貫通,鏵廠到柏家坪橋梁飛渡,東嶺大橋通車,橫架在全縣河流上的各式各樣的鐵橋、水泥橋、吊橋一一現(xiàn)身,隨時隨地守候著將行人安全送到彼岸,讓鳳縣人徹底告別了“七十二道腳不干”的痛苦。
于是我想,那些在無橋年代,涉水而罹難的人們,他們的亡魂看到今天星羅棋布的橋,也就瞑目慰藉,不再天陰雨淋啾啾喊冤了,因為虧欠他們的橋已經(jīng)超乎他們想象的雄跨兩岸,他們的子孫后代再不重衍悲劇了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