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山 那河 那條溝 □秦東風(fēng)
鼠年冬天的那場雪,西安的人們到底也沒能盼來。央、省、市新聞媒體不斷傳來各地抗旱保墑的消息,人們都在埋怨這不通人性的天宮。二十年不遇的大旱,攪得國人心神不寧,這不,西安的農(nóng)業(yè)科技人員瞄準周邊雨云時機,借助高科技力量,打了十余枚據(jù)說是航天人生產(chǎn)的驅(qū)雨火箭彈。許是老天被人們的赤誠所感動,總算滴了幾滴雨,雖說緩解了干躁的氣候,但有的地方連地皮都沒濕透,人們最終還是不免有些失望。
夜間躺在床上,卻怎么也難以入眠。不知怎的,面對旱象,就不由自主地想起那山、那河、那條溝來。那山、那河、那條溝,其實就是秦嶺腹地的一座山、一條河、一條溝,山曰大黑山,河曰安河,溝曰紅光溝,那里是我院(原稱067基地)職工夢開始的地方。六十年代中葉,一批知識分子主動放棄北京、上海等地優(yōu)越的生活工作條件,來到這窮鄉(xiāng)僻壤,靠山、近水、扎大營,建起了亞洲最大的液體火箭發(fā)動機試車臺,開始了液體火箭發(fā)動機的研究、生產(chǎn)、試驗工作。在二十余年的艱苦歲月中,職工們住在干打壘的房間里,冬冷夏熱,吃的用的都要從寶雞、漢中往回拉,生產(chǎn)、科研、工作條件也比較差,但這些絲毫沒有動搖我院職工為祖國的航天事業(yè)獻了青春、獻終身、獻子孫的信念,沒有影響我院職工在窮山溝里譜寫出的一曲曲“中國航天動力之鄉(xiāng)”的美妙樂章。職工們用自己研究、生產(chǎn)的液體火箭發(fā)動機交付使用后百分之百的成功率,壯了國威、壯了軍威,使國人感到振奮與欣慰,使外國人感到震驚。直到80年代初,那條名叫安河的河流卻一點也不安份,百年不遇的肆虐的洪水、泥石流順勢而下,沖毀了研究室、廠房、住宅,在道路、通訊、水、電四不通的情況下,我院人奮起自救,“自己干三不變”的口號,煥發(fā)出我院人戰(zhàn)天斗地的沖天干勁,在大災(zāi)之年,我院人按時如數(shù)交付了液體火箭發(fā)動機,確保了我國“一箭三星”發(fā)射任務(wù)的圓滿完成。紅光溝內(nèi)不斷傳送著許多我院老中青三代航天人的工作、生活、愛情故事。這條因了我院7103廠(對外稱紅光機械廠)而得名的山溝,至今留給人們許多清晰的記憶。以至于許多職工在搬遷西安后的16年間,還不斷相約多次回到這條山溝尋夢。大黑山是位于紅光溝鄧家臺南側(cè)的一座山名,許多我院人在那里居住了20余年,卻和我一樣一直不知道這一山名,就向許多職工見面知道對方是六院人但卻叫不上對方的姓名一樣。這座山太普通了,普通的名不見經(jīng)傳,普通的象許多我院職工一樣——默默無聞。大青山是我院人艱苦創(chuàng)業(yè)的最好見證。大青山不老,我院人為祖國的航天事業(yè)做貢獻的激情與干勁永遠不減。
懷舊,也許是許多人的一種自然習(xí)慣,懷舊,更是人們對往日生活的一種依戀。盡管西安大都市的燈紅酒綠、繁華似錦很是繚人,但它也難免有些嘈雜、難免有些令人想入非非。然而,專注于事業(yè)的人,往往都是那些耐得住寂寞、守得住清貧、有著堅強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、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人,我的身邊就有許多這樣的人。山川,因為有了脊梁而高聳入云,河流,因川流不息而清凌剔透,山溝,因那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而顯得神秘。這輩子,我和許多我院人一樣,是注定忘不了那山、那河、那條溝了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