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(jù)史料記載,豐禾山祖師廟始建于明朝天順六年(1642 年),是佛道合一的綜合廟宇。遠望整座寺院座北朝南,氣勢恢宏,隱有云霧之氣。
從山下步行上山,山路崎嶇盤旋,要拐十八道彎才能到達山頂,人們俗稱“十八拐”“十八彎”。山門外有鐵塔一座(內(nèi)空化香塔)、兩旁有僧房、灶房、廟周多古柏。一進山門,最靠前的是牛王、馬王廟,院內(nèi)有三座大殿,正殿、中殿、下殿,正殿為祖師殿、塑有金面祖師像,祖師像背面塑觀音像,兩側(cè)為送子娘娘像。中殿為香客接待室(俗稱倦棚)。下殿為關(guān)老爺像,背面塑靈官像。1954 年在下殿之南重修八角形鐘鼓樓,八只風鈴迎風吹打,鈴聲清脆悅耳、綿延不絕。鐘鼓樓每月初一、十五早晚都有僧人鳴鐘擊鼓,聲聞數(shù)里。
廟后婭壑建有戲樓,人稱“戲樓婭壑”,祖師廟每年農(nóng)歷三月初三的盛大廟會便在此舉行,會期三天。廟會期間,來自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紛紛登山朝圣。廟會熱鬧非凡,三教九流、土特雜貨、日用百貨、民間工藝品、風味小吃琳瑯滿目。小孩子們歡天喜地競相選購山外客商帶來的泥娃娃、布老虎、撥浪鼓、竹笛、木刀、草編的玩具,纏著大人們排隊等待手藝人用嘴吹的糖人。大姑娘小媳婦們可精心把玩自己喜愛的珠羅玉翠、品嘗自己喜愛的美食。老人們則都在戲樓前沉醉于戲臺上的恩怨情仇。晚上廟內(nèi)還有曲子亂彈,雜耍等,更是給廟會增添了不少色彩。
除三月三以外,小型廟會常年不斷,正月初九 “上九會”、三月二十娘娘會、四月初八菩薩會、六月二十三為牛王、馬王會。
廟上的日常事務(wù)有住寺的僧人主持,農(nóng)業(yè)合作化后,山上的僧人、居士都開始自食其力,陸續(xù)搬出豐禾山,祖師廟也在“文化大革命”被毀。
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。廣大群眾自發(fā)捐款、捐物、投勞,重建寺院,雕梁畫棟、重塑佛像,祖師廟又逐漸恢復(fù)了往日的氣象,每逢廟會和節(jié)假日,山上的游客和信徒云集,香火日益旺盛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