尋訪白蟒寺 □ 提秀蓮
白蟒,白蟒寺,一個用白蟒命名的山寺,早就想去參拜它,可每每想到那長長的圓溜溜的,彎曲成S形狀,吐著長長的紅信子的白蟒子孫著實(shí)會嚇軟我的雙腿,參拜的念頭便一再擱淺。但又欲罷不能,老是忍不住在心里自問,那讓人一想都會頭皮發(fā)麻的白蟒究竟有什么樣的傳奇故事,能讓一個村以它命名,又有怎樣的認(rèn)同魔力,讓當(dāng)?shù)厣矫褡园l(fā)地你一塊磚我一葉瓦的修建寺廟,將它當(dāng)供奉到廟堂,生生地把一個生僻角落的小山包變成善男信女的朝拜之地,且永不漫漶呢?自我設(shè)問久了,那座山詩也就在心頭自行搭建起來,念它、尋它、訪它就成了心里的焦渴。
一出縣城,便是翠綠。眼前閃過那些槐樹、楊樹、榆樹、柳樹、黃櫨或者都不是,似乎它們有意將所有的葉子都洗得一塵不染,讓你說出——人類太多的欲望,真真愧對青山綠水,山花鳥鳴。
到達(dá)白蟒寺村村委會的時候,陽光正熱烈而蓬勃著。我們與村干部簡單交談后,就焦渴地讓村干部給我們講一講山寺來由。村干部說:很早以前,掌管天河的金甲神韋陀菩薩身披甲胃,肩掛飛帶,手持金剛桿云游此地,見該地時逢大旱,他不忍黎明百姓遭遇旱災(zāi)而飽受饑荒之苦,便乘坐白蟒普降甘露,大旱立刻得到解除。老百姓為紀(jì)念金甲神和白蟒,就修建了這座白蟒廟,并塑金甲神韋陀菩薩和他的坐騎白蟒像供奉起來,讓他們享受人間香火,護(hù)佑年年五谷豐登,白蟒寺村名也因此而來。
白蟒寺坐落在村子?xùn)|南角一處小山上很不起眼。要不是山寺管理員用手指著方位告訴我們,我們很難發(fā)現(xiàn)它。跟著山寺管理員,過坎跨溝,順著狹窄蜿蜒的山徑向著山寺攀登,山風(fēng)夾著草木的清香時隱時現(xiàn)與我們同行,讓上午的時光有了詩意的曠美,心中那句“山籬瓦屋趁溪斜,夏至山村處處綠”的詩句便雕鏤人心,這大概就是將生命從水泥叢林中釋放出來而孕生的田園情緒吧。
當(dāng)管理員用鑰匙打開白蟒寺大門時,木門的“吱呀”聲,像是吟誦老去的時光。我們一一走進(jìn)寺內(nèi),只見供奉玉皇大帝、觀音、金甲神與白蟒的寺殿和寺門廳呈四合院擺布,只是供奉玉皇大帝的凌霄殿處在最高處,需登十幾個臺階才能入殿參拜。細(xì)觀爬滿“老年斑”的石階,像是滿懷陡峭之情挑戰(zhàn)我們的勇氣,拾級很陡的臺階,覺得就是攀登俗界抵達(dá)仙界的階梯。玉皇大殿諸神靜默無語。殿角左側(cè)幾株牡丹與幾叢玫瑰相依而嬌,粉飾著寺內(nèi)的安靜。我輕觸玫瑰花朵,縷縷清香沁人,卻不見一只蜂兒蝶兒鳴舞,可能它們都去忙寺外的俗事了,唯有這牡丹擁著玫瑰在相守著神靈凈地。靈霄殿左側(cè)懸掛一口生鐵澆鑄的大鐘,大鐘上刻滿我們無法讀懂的文字,這讓樹木掩蔭的寺院多了幾分晨鐘暮鼓的詭秘。而院內(nèi)和門檐下的地面縫隙中長滿綠草,因平時很少有人來此干擾清靜,綠草們就可天天席地參佛,并與晨光、夕陽構(gòu)劃天地的寥落。我懷著一顆虔誠的心進(jìn)入白蟒寺大殿環(huán)視,看到金甲神韋陀菩薩塑像坐在一條白蟒塑像之上,目光是那么平靜,神采是那么溫和。兩邊的廳柱子也分別盤纏著兩條白蟒,且塑像前的插香爐里插滿了香,濃濃的香灰味讓你立即就能感受,神已經(jīng)給你照上了護(hù)佑的光,下了山寺你就可微笑世間,福安一生了。
拜過諸神,在下山路上我暗想,北宋范仲淹的一篇《岳陽樓記》讓岳陽樓聞名遐邇,以致于游人繁密的腳印印滿樓閣的角角落落,讓人自覺不覺想與它疏離。唐代張繼一句“月落烏啼霜滿天,江楓漁火對愁眠”,讓中國的學(xué)子,甚至外國學(xué)子人人心中有了一座寒山寺,于是寒山寺成了游客集聚地,再也找不到能與之對眠的漁火了,這大概就應(yīng)了風(fēng)景絕佳處都不宜安家的常理。我想人來這里參拜,只是想借助神的力量將生活道路鋪展得廣闊些,讓人生的步履更加自由放達(dá)些。故而,這里是不需要蕓蕓眾生鬧出太大的聲響的,就讓它的清靜,幽靜,寧靜來奪人心魄吧。如果有誰了卻了凡念俗世,在這兒完全可以“以牡丹為妻,以山雀為子”來休養(yǎng)生命的。
|